7-1 抗高温蠕变的Sn-Cu基钎料合金
在众多的锡基无铅钎料合金体系中,Sn-Cu共晶系钎料由于不含银,有着优越的性价比。在国内电子制造行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。该合金主要应用于波峰焊、浸焊以及手工焊接等工艺。
焊接接头的组织温度性差是该钎料的主要缺点之一。这严重制约了其在高可靠性电子产品上的应用。该合金的抗氧化性能较差是其另一个缺点,抗氧化性能差使得在波峰焊过程中液态钎料的出渣率增加,提高了成本。
针对该合金存在的上述问题,我们经过长时间的深入研究,采用微合金化的手段,通过添加Co、Ni、P等多种微量元素,大幅提高了Sn-Cu钎料合金组织,特别是焊接接头界面组织的高温稳定性和钎料的抗氧化能力。
研究发现,Co和Ni可以有效改变钎料/铜基板界面化合物的形态。图1(a)和(b)分别给出了传统的Sn-Cu/Cu反应界面和本专利合金SC-Co-Ni-(P)/Cu界面化合物形貌的显著差别。可以发现,微量的Co、Ni可以使界面化合物从粗大的扇贝装转变为密实的层状结构。尽管焊态下本专利合金所形成的化合物层有所增厚,但是由于界面层密实、平坦,焊接接头在受外力作用时,界面处不容易出现应力集中,因此接头的力学性能有所提高,特别是抗冲击和抗震动性能要优于扇贝装的界面结构。
最新研究发现,这种层状界面化合物还具有一个显著的优点,就是组织的高温稳定性要显著优于扇贝状界面结构,在高温老化试验中,其增长速度显著低于扇贝状的界面结构。
更为重要的是,经过对界面组织的显微分析发现,密实的层状化合物层还可以有效抑制Cu基板侧Cu3Sn化合物的形成。图2是两种界面组织在经过150度24小时时效后界面层的显微组织结构,可以看出,在扇贝状界面层下已经形成了一层连续的Cu3Sn化合物层,而在密实的层状界面层下几乎看不Cu3Sn层的出现。我们知道,Cu3Sn化合物的存在是由于在界面层处由于Sn与Cu原子扩散速度不同所形成的,它的形成往往伴随着Kenkidall 空洞的出现,这是造成接头力学性能下降,特别是抗蠕变性能下降的主要原因。在扇贝状界面层中,相邻两个扇贝状Cu6Sn5化合物之间为Sn、Cu原子的扩散提供了快速通道,因此Cu3Sn化合物层很容易形成;而在层状界面层结构中,切断了这种快速扩散通道,所以Cu3Sn化合物的形成速度大大降低。
图3是Sn-0.7Cu和SC-Co-Ni-P合金钎接Cu接头经过150度24小时高温时效后的蠕变性能测试结果。可以看出,本钎料合金的焊接接头的抗蠕变性能增加了一倍以上。同时,该合金的润湿性能也有所提高,图4是两种合金在铜表面上的润湿性试验结果。 该合金不含Pb等禁用元素,也不含Ag等贵金属材料,成本低廉,焊接工艺性能与Sn-0.7Cu钎料合金接近。可以适用于各种电子产品的封装,特别是对于需要在高温环境下长期服役的电子产品来讲,具有独特的优越性。
该合金已经申报国家发明专利,专利申请号:2009100705088
>> 1 2 >>